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浆洗街派出所:“三融”工作法绘就民族团结新“枫”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4/8/2 10:24:06
浏览次数:1218  

  文/图/赵芸

  浆洗街历史悠久,是茶马古道的起点,著名的万里古桥伫立于此,还有闻名遐迩的武侯祠、锦里。这里是成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每年有超百万的藏族群众因就医、访亲、办事过往于此,还有涉藏驻蓉机构18家,藏餐厅、藏歌厅、民族饰品等商家340余家,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作内地“小拉萨”。
  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浆洗街派出所始建于1950年,2003年被公安部评定为一级公安派出所。2012年以来,浆洗街派出所先后被上级公安机关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集体”、全省“最强支部”等,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4次、集体嘉奖4次;全所民警荣获二等功7人次、三等功37人次、个人嘉奖179人次;2020年被命名为四川省“枫桥式公安派出所”,2023年被公安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白、黄、绿、蓝、红。当你走进浆洗街派出所的荣誉室,你会看到一面由这五种颜色组成的哈达墙——每一种颜色,寓意不同。每一条哈达,都是藏族同胞对派出所的认可,都是新时代公安最美丽的“枫”景。
  从藏区到内地,从草原到城市,对藏族同胞而言,语言的不通,习俗的不同,文化的差异……让他们融入城市之路并非一路坦途。但好在,这里有浆洗街派出所,有一群如亲人般的民警。
  
  


  

  

  

  

  

  

  

  

  

  
  

  融心:学藏语、习藏俗,交藏族朋友

  郭学彬是洗面桥社区的社区民警,曾荣获“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并拥有全市首个以社区民警名字命名的警务室——“郭学彬警务室”。
  “浆洗街派出所能够被评为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深受老百姓信赖,和我们一代代民警辅警的‘浆洗精神’是分不开的。”郭学彬深有感触。
  十多年前,在浆洗街总面积2.35平方公里的辖区里,居住着汉、藏、维、彝、回等多个民族的群众,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极大。当时的社区民警工作方式也非常“原始”——郭学彬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带上一支笔、一个笔记本出门,走进建国巷旁边一栋栋四五层的小楼,挨家挨户地找居民“查户口”。“运气好,人在;运气不好,就得再跑一趟。半年走烂一双皮鞋是常事。”这是郭学彬对十年前的社区警务工作最直观的感受。
  后来,随着辖区的发展,社区警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大,基层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浆洗街派出所传承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法,推出“三个百分百”工作机制,即基础配置“百分百”、微信沟通“百分百”、警民共建“百分百”。首先是为“郭学彬警务室”等每个社区警务室全部配置了辅警、网格员、警车、公安移动平板电脑及移动警务终端等,社区警务工作人力和物资基础配置达到了100%,提高了社区警务室和社区民警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其次是坚持走家串户等传统做法的同时,社区民警的微信号向群众不设门槛、完全公开,100%通过群众添加,并主动加入小区业主、行业协会以及大学校园微信群,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拉近警民距离;最后是每个社区100%建立群防组织,发动少数民族信息员、武侯祠及锦里景区“红袖套”等治安积极分子,组建了武侯祠横街藏族商家巡逻队、“耍都”娱乐场所联防队等,以“最强民力”策应和支撑起公安机关的打、防、管、控等专业工作。
  如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帮助藏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作为“国枫所”的浆洗街派出所近年来都是通过“三融工作法”来破题。
  语言不通,成为藏族群众来到城市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不会藏语、不懂习俗成为阻隔在民警辅警与藏族群众之间的第一道障碍。三年前,派出所支部向全体民警辅警发出学藏语、习藏俗的号召,请藏族民警、藏语老师来上藏语课、民俗课。社区民警郭学彬年近60,因为记忆力下降,便每天身上揣着藏汉对照小卡片,连吃饭走路都在练习藏语。一段时间,所里用“扎西德勒”代替了“你好”,再见时都说“得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进了藏区派出所。
  为了尊重藏族习俗,派出所的民警标配“四个一”:包里随时装着一条哈达、一块茶砖,见面一句藏语问候,辖区至少交一个藏族朋友。所里会藏语、懂习俗的民警逐渐多了起来,他们奔走在街区、院落、医院,遇到矛盾纠纷时,用乡音乡情化解于无形,用象征感情的白色哈达换回了象征尊重的黄色哈达。
  这,就是三融工作法中的“融心”。

  融城:新习惯、新观念,享城市和美

  院落,藏族同胞的居住之所。洗面桥横街22号院,院内70%的房屋都租给藏族同胞居住或经营。次把拥措就在此租房经营了一家小餐馆。
  “阿妈,我想读书!”次把拥措的女儿卓玛依靠在母亲餐馆的大门上。到了上小学的年纪,看着过往的同龄人都背着书包走向学校,卓玛的心里对学校充满了向往。“好的,过段时间就送你回老家读书。”次把拥措满脸不舍地对女儿说。
  多年前,次把拥措从甘孜来到成都,在武侯区浆洗街开了一家藏餐馆,如今女儿就要离开,她非常舍不得。
  但卓玛不想走,从小跟着父母来成都做生意,她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我不想和爸爸妈妈分开,我想在成都上学。”
  看着女儿眼中的不舍,次把拥措想到向社区民警寻求帮助。了解了次把拥措一家的情况之后,民警发现他们之所以会有将孩子送回老家上学的想法,是因为对成都随迁子女的就学政策不了解。于是,他开始不厌其烦地帮助次把拥措一家跑手续,终于在正式开学前完成了所有的入学手续,卓玛也因此留了下来。
  “以前信息传播不发达,我们辖区内部分外地商人对子女就地入学的政策并不了解,所以他们通常会将子女送回老家上学。”民警罗恩祥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多减少几个留守的儿童,保全几个团圆的家庭,不让亲子分隔两地。”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次把拥措的丈夫之前因违法行为被派出所处理过,一家人对公安机关的态度较为对立。因为这件事,成功化解了心结,亲得像一家人一样。
  锅庄,藏族同胞的民间舞蹈。在浆洗街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跳着锅庄、载歌载舞的藏族群众。但噪音扰民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投诉、纠纷多发。这也是社会基层治理中普遍遇到的难题。派出所依托“格桑花调解室”,与藏族群众讲理说情,最终为锅庄明确了时间、划定了区域、规定了音量。纠纷就此化解。
  从生活之变到习惯之变再到观念之变,具有新生活新习惯新观念的藏族群众更好地融入了都市生活。在这背后,派出所依靠的正是“两站两室”工作机制。“两站”是指“石榴籽少数民族工作站”、“363”一站式双语警务工作站,两室是指“郭学彬工作室”“格桑花调解室”。这些从实际出发,设置在基层的工作站、工作室,将派出所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延伸,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最初始。
  正是因为有了一开始的“融心”,民警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在“两站两室”工作机制之下,矛盾风险化解工作事半功倍,实现了“三融工作法”中的藏族同胞“融城”,逐渐融入城市生活。

  融合:双向奔赴、“义”同守护,助共建共治

  近年来,浆洗街派出所不断加强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建成了集派出所值班接待室、信息采集室、讯问室、装备室、备勤室等分区明确、功能齐备的办公区。警务装备方面,移动警务终端、5G执法记录仪等科技产品先后在派出所警务工作中得到普及,大大提高了信息核查、接报处警、侦查破案的效率;曾经除了喇叭不响,哪里都响的“坨坨”车也都换成了最新款的7座制式警车……“正是有了硬件上的支撑和保障,兄弟们工作起来底气更足、战力更强、拼劲更大了,大家都以咱们所的全省‘最美辅警’扎西旺堆为学习比超的标杆,努力让自己成为下一个‘最美民警’‘最美辅警’。”民警刘俊波自豪地说。
  在浆洗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让派出所迎来了可喜的“一降一升”变化。首先,涉藏族同胞警情实现大幅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7.3%,其中扰乱秩序类警情下降了53%。其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实现大幅上升,达到98%以上。
  相较于数据,浆洗街辖区更迎来了一场“双向奔赴”。一支由派出所领导、由藏族群众组成的“浆洗杰巴”义警队成立起来。“杰巴”在藏语中是指调解矛盾纠纷的人,一般具有高尚的品格,拥有较高的声望。派出所通过党建共建、主动参与等形式,在藏族热心群众中选择了6名“杰巴”组成了义警队。他们在辖区主动提供服务,主动发现矛盾,主动化解矛盾,给派出所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太欺负人了,房租还未到期,他们凭什么锁我的店?”去年夏天,辖区藏族商户多吉气呼呼地来到派出所。接到求助后,社区民警立即前往商场了解情况。原来多吉因在店铺外私设了10多张餐桌,违反了当初签订的进场合同,商场要求其搬离,后因矛盾激化,商场直接锁了店门。了解情况后,社区民警和“杰巴”义警队一起,采用“背靠背”的调解方式,分别给双方做工作,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多次耐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
  现在,“浆洗杰巴”义警队已经发展到16人,除了藏族群众,还有街道社区的藏族干部、大学藏语老师等。正是因为有了民警“融心”、藏族群众“融城”,才有三融工作法的最后“融合”,警民携手共建共治,绘就美丽“枫”景。
  千年前的茶马古道,用商贸往来推动藏汉紧紧相连,浆洗街是起点。新时代的多彩浆洗,用“枫桥经验”促进藏汉和谐发展,浆洗街又站在了新的起点。浆洗街派出所在广阔生动的基层实践中锤炼了忠诚警魂,在社区治理的系统工程中提升了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在优质暖心的服务举措中筑牢了和谐基石。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守护平安的朴实初心和服务人民的深厚本源,继续唱好“民族团结、多彩浆洗”的新和弦……
  


  



编辑:派出所工作----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