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臧超
作为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的先行地、实践地,10年来,厦门公安机关努力发挥“先发优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改革开花结果,打造出了“两队一室”改革的“厦门样板”。
厦门,是一座胸中藏海的英雄城市、敢闯敢试的先锋城市。近年来,厦门市公安局矢志传承特区改革基因,以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排头兵”的角色定位,在护航特区发展的壮丽航程中追风踏浪,在率先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上放歌逐行。
2012年,厦门市公安局启动综合警务机制改革,率先探索“两队一室”新型警务模式。十年来,历届党委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两队一室”改革开花结果。2022年,已实现厦门市53个行政派出所“两队一室”机构与编制全覆盖,并按照“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的要求,率先出台“两队一室”改革指导意见、警种部门支援派出所工作机制实施细则,把改革先行优势转换为领跑优势,以“两队一室”促进派出所工作规范化、以“业务标准件”促进社区警务标准化、以多元协同共治促进基层治理精细化,打造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的“厦门样板”。
精细主防、主动预防“两队一室”改革提升警务效能
改革是关键一招,规范是首要前提。厦门的派出所“两队一室”改革,把破题探路的关键着眼点牢牢锁定在规范定岗编组、厘清权责边界,以规范化落实责任制,以责任制促进标准化。
勇于破题,更要善于解题。在厦门市公安机关深化“两队一室”建设暨派出所工作推进会上,副市长、公安局长陈育煌提出“543行动”的战略构想,即通过持续深化“两队一室”改革,在加强“一室”建设、优化勤务组织、升级智慧警务、深化专群结合、推进减负增效上实现“5个突破”;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市县主战与派出所主防“4个关系”;坚持“一把手抓推进、一张图抓实施、一盘棋抓落实”——充分发挥“两队一室”改革先行地、实践地的先发优势,以社区基层基础工作的大巩固、大提升,带来现代警务效能的大发展、大提速。
一声号令风雷动,烈火劲炼锻真金。厦门市局党委领导密集带队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基层工作实际谋划《“两队一室”改革指导意见》、《警种部门支援派出所工作机制实施细则》,并经市局党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后以市局名义下发,成为派出所工作标准化建设的路线图、施工表。
这份路线图,聚焦“主防”职责,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指导意见》厘清“两队一室”16类44项工作职责,明确24项改革重点项目,以建章立制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一室”支撑什么、社区警务队“防什么”、案件办理队“怎么干”,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要求,倒排时序、挂图作战,有效确保“一室支撑两队,两队互为协同”。
厦门市公安局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强所办”)每月收集基层资源权限应用需求,形成“为基层办实事”赋能清单;各警种加强动态授权、精确授权、安全授权,设立24小时即时支撑席、开设基层联合研判席,最大限度地满足实战需要;派出所全量整合辖区数据资源,按需配备智能单兵设备,形成更加贴近实战、即时支撑实战的“资源池”。
这份路线图,打通“减负增效”节点,配强警力、激活动力。
针对派出所警力不足的痛点,通过新警一律下所、机关民警常态下沉、分管副所长包干社区、鼓励高职级民警担任社区民警等措施,形成“大抓基层、大抓基础”的鲜明导向,推动青年民警、高学历民警以及辅警向派出所流动。率先实现“两队一室”机构与编制全覆盖、“一村一警”全覆盖,派出所、社区民警警力配置均达到40%以上,派出所实际警力数超过15人。
针对派出所工作动力不足的堵点,深入实施暖心工程“六大计划”,加快《厦门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的落地实施,推动提职晋级、评先评优等向派出所倾斜,强化“一所一品”典型培树,一批批“标兵警务站”“十佳社区民警”“反诈能手”等群星璀璨,“三色亮单”“师徒结对”“新警荣耀”等管理机制不断涌现。
这份路线图,紧盯“标准化”目标,重塑体系、重构流程。
大力实施预防警务,通过“科技引领+社会共治”双翼并举,依托公安大数据平台基座研发应用智慧社区警务平台,对接智能感知体系,融合部省市、公安内外的资源能力和业务,推动公安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基层基础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社情民意敏锐感知、主动预防、提前阻断,从源头上减轻派出所社区管防压力。
制定派出所“两队一室”三张职责清单、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常用业务系统清单和数据赋能清单,推行单警办案积分等制度,强化警情分流,落实尽职免责若干措施,推动警力资源全部投入社区管防的主责主业,把“派出所主防”理念落到实处。
规范设置、机制适配“两队一室”促进派出所工作规范化
走进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模范公安单位”莲前派出所,“特别敢创新”是这个伴随着特区扩大对外开放、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奠基而成立的派出所最鲜明的精神特质。在莲前派出所的改革创新之路上,分量最重、最值得骄傲的,还是2012年作为全市综合警务机制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启动“两队一室”改革。
当时,辖区实有人口总数达到历史上的顶峰20万人,人口流动越来越快、治安状况越来越复杂。他们以责任制为核心重组警力、重构流程,率先组建“两队一室”,实现动态布警、弹性用警,把接处警时间、巡逻半径缩小四分之一,大大提高了见警率、破案率。
“‘两队一室’警务模式在我们所已经运行了十年,并且根据时代变化、治安态势,不断进行着演进升级。”说起改革带来的变化,莲前派出所所长陈志昆念起了“社区警务经”,所有的警务调整,都是以释放警务潜能、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比如,群众纠纷报警,以前由轮值民警接办到底,但大多数情况下,轮值民警不一定了解情况。现在由社区民警就地就近接警,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事情就能迎刃而解,效率显著提高。
现如今,全所36名民警,其中社区警务队16人(含一名分管社区警务队的副所长),80%以上工作时间沉在社区并就地接受群众报警求助;案件办理队12人(含一名分管案件办理队的副所长),两人一组,负责针对热点警情、治安乱点开展小案快侦、围点整治,并反哺协助社区管防;综合指挥室6人,由每天带班领导担任指挥长,指挥室负责人为指挥员,实时指挥调度。夜间非高峰时段集约用警,由案件办理队为主接处警。
经过连续十年的探索实践,“两队一室”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警务机制“活力”,更为莲前派出所注入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辖区刑事警情连续8年下降,连续三次获评全国执法示范单位,群众安全感数据多年位居全市前列。通过“两队一室”改革的先行先试,一步步走上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荣誉巅峰。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全国模范公安单位”的探索实践足以撬动“两队一室”改革春色满园的大棋局。从机构编制的全面覆盖,到配套机制的全面赋能,如今,厦门市公安局已经搭建起“两队一室”的四梁八柱。
在厦门市公安局的“两队一室”规范化框架中,综合指挥室始终是关键一环。根据警力数,全局派出所划分为一类、二类所,科学配置指挥室警力,围绕警情处置、勤务调度、视频巡查、情报支撑、执法监督、质效管理、窗口服务、综合保障8项职责定岗明责,实行指挥长负责制,建立以警情为牵引、以研判为中心、以监管为保障的警务运作模式,着力打造智慧型“勤务中枢”,为“两队”提供四大支撑:一是情报研判支撑——承接市局、分局下放的资源权限,开展每日常态研判、问题即时研判、敏感节点专项研判。二是警情处置支撑——及时向处警民警推送历史报警及关联人员、车辆、场所、身份等背景信息,视情调度增援。三是勤务组织支撑——组织“两队”精准组织开展打击破案、社区防范、乱点整治、动态巡逻、应急处置等工作。四是质态监管支撑——跟踪研判工作进展、执法监督、队伍管理等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形成闭环。
在做精“一室支撑两队”的同时,更加注重“两队互为协同”,建立警情协同处置、案件联动协作、警情合力压控、乱点协同整治四项机制,从要素管控中发现提供案件线索,从案件办理中倒查补齐管防漏洞,以机制适配驱动“两队”高效协同、打防一体。
多维赋能、流程再造“业务标准件”促进社区警务标准化
公安之治,首在基层。然而,派出所作为最基层的警务实战单元,这一个“针眼”往往要应对各警种各部门“千条线”。如何让派出所勤务高效协同、忙而不乱,成为发挥“两队一室”警务实战效能的关键?经过密集的调研座谈、研判推演,厦门市公安局把靶心紧紧锚定“指令标准化”。
市局“强所办”牵头19个警种部门,对涉及派出所的225项业务进行了标准化梳理改造,形成57类标准指令,由指挥情报中心、“强所办”统一审核、统一下发。
采访中,厦门市公安局副局长林世国将这套标准指令形象地比喻为“业务标准件”。他说,每一项“业务标准件”都有明确的工作对象、工作流程、赋能信息和评价要求,不仅每一位民警接到指令就知道要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还有效解决了指标随意摊派、任务多头下达、基层重复劳动等问题,切实为派出所赋能、减负、增效。
“业务标准件”的出现,有效串联起“市局专班——分局运营中心——派出所综合指挥室”三级智慧警务实体架构。
在这个架构中,市局专班是牵头抓总的“最强大脑”,通过依托全市“鲲鹏超算云”构建的“智慧社区警务平台”,全面整合省市、公安内外31个平台资源,自主搭建124个数据模型,自动汇聚数据、智能预警风险、即时响应需求,为标准化作业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分局运营中心是承上启下的“强健腰部”,对各项业务指令进行任务归并、二次赋能、统一派发,通过腰部发力、针眼上移,实现精准点穴,杜绝“甩锅式”任务、“无效”指令。
派出所综合指挥室是落地执行的“灵巧四肢”,调动多元共治力量落实“业务标准件”,推动警务政务服务一体联动,精准指引“两队”用铁脚板走实“主动警务”最后一米,扎在社区管平凡小事、暖万千民心。
从制单、派单、接单,到落地、执行、反馈,不仅每一步都能在“智慧社区警务平台”上一屏总览、一体运营,还能根据“业务标准件”聚合成的“三单一码”,实现三色预警、分类监测、动态考核。
而全警配发的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正是上下联动的枢纽。这里打通了“e治理”“网格通”“厦门百姓”等各类前端应用,让社区警务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根据各自岗位、权限,通过“点一点、扫一扫”完成自下而上的数据采集报送,自上而下的指令精准落地。
改革因问题倒逼产生,也带来警务流程的全面优化重塑。在这个标准化作业体系中,“两队一室”既是数据的采集者,又是科技赋能的受益人,每一次出警、每一次巡防,身后都有强大的平台数据支撑,全流程风险预警、全要素动态感知、全天候警力支援;既是指令落地的执行者,也是指令优化的发起人,自下而上发起“业务标准件”改造需求,形成“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共下发标准任务120万条,完成率达96.7%。
在全市警情量最大的禾山派出所,根据“业务标准件”指引,2022年前9个月共前置化解矛盾纠纷警情437起,尤其将84起耗时耗力的欠薪、讨薪警情化解在现场,有效缓解了接处警压力。6月19日凌晨,50余名工人因劳资纠纷聚集在湖里区政府,情绪激动,事态不断升级。禾山派出所指挥调度岗通过“和对讲”仅用15分钟就快速调集28名巡防力量到场,形成警力优势,配合现场民警有力维持了秩序。
地处全市交通枢纽的梧村派出所,将110电话专线整合到综合指挥室,结合侵财等高发警情趋势,设置红、黄两色快反区域,确定必巡点、必巡线和守望岗,用“业务标准件”精准指引“两队”开展“动中巡、巡中备、备中处”,2022年街面侵财类警情同比大幅下降28.43%。
2022年3月27日,市局专班在微博平台上发现一名女子流露出轻生的想法。经过深度研判表明,该女子叶某17岁,中考后便辍学在家,父母离异,目前监护人长期在温州。
市局专班立即形成“业务标准件”推送湖里公安分局运营中心,中心经过二次赋能后,精准掌握了叶某的精准地址信息及其他要素,形成执行单、赋能单,下发属地殿前派出所,并通过公共安全平台将协作单推送到妇联等相关部门。民警根据清晰指令立即找到叶某,会同妇联、社区等力量合力劝导,并纳入常态闭环管理。
这起本难以发现甚至需要多天处置的风险隐患,为什么能在半天时间内圆满化解?殿前派出所副所长赵玺道出了其中的秘诀:“派出所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以前总感觉心里没底,不知道‘雷’在哪里,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响。现在有了‘业务标准件’,有了强大的平台数据支撑,就能按图索骥、精准防控,工作更加省心省力、更有底气,带动全所警情实现大幅下降。”
近邻警务、便利服务多元协同共治促进基层治理精细化
闽山鹭水,虽小家碧玉,也有胸中藏海的气魄。成立于1950年的开元派出所就驻扎在鹭江边,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崛起与腾飞。“那时候,厦门的党政机关几乎全部聚集在我们所辖区,学校、医院、银行、工厂也多,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所!”说起半个世纪前的事,老所长江显进依然记忆犹新:当时盗窃案件最多,全所每个人包干两到三个社区,每天除了政治学习,就扎在社区、跟老百姓在一起,大街小巷走透透、厝边头尾都熟识,自行车盗窃案一年就破了好几百起。
正是依靠一副“铁脚板”,当时的开元派出所不仅找到了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最靠谱最朴实的方法,还捧回了公安部1980年授予的“公安战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擎起光荣的旗帜,如今的开元公安人不仅练好了“铁脚板”,还把民警的“第二张办公桌”搬进了网格,推动警务网格与社区网格深度融合,社区民警与网格员捆绑作业、借力用力,让基层基础工作越走越深、越走越实。
“过去,社区民警扮演的更多是参与者角色,被动地、花瓶式参与社区工作。”谈起“两队一室”改革带来的变化,现任所长吴腾贵有感而发,落实社区副书记职责后,我们积极推动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居委会同址办公,要求社区民警除值班外常驻社区,发动社区党员、治安志愿者协助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就近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
47岁的社区民警谢银华,偶尔听到社区年轻人谈起“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便萌生了“反诈奶茶”的想法,将反诈骗标识、提醒语贴在奶茶杯中部,通过不断更新反诈精准宣传、创意宣传,助力社区电信网络诈骗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9%。
社区民警时佳整合辖区60支平安志愿者队伍,建立“1+3+N”共治机制,以社区民警为主导,社区网格员和群防群治力量为骨干,吸收交警、市场监管、消防等职能部门为支撑,形成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扁平化近邻治理模式。
把社区警务室变为便民利民的“邻家警务室”,让社区民警成为距离最近、身段最低、态度最暖、腿脚最勤的“邻家警察”……
以开元派出所“邻家警务”为代表,厦门公安主动融入省委、市委“近邻党建”新模式,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文化,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百万警进千万家”实践活动,积极运用“千户访、百事帮、万家和”的“千百万”工作法,促进社区党务、政务、警务深度融合。
全市行政派出所主官100%进入镇(街)领导班子,社区民警担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或主任助理全覆盖,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大局,高质量完成纳入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的640个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不断壮大社区警务朋友圈、能量场。
“两队一室”改革释放的红利,不仅体现在警务效能的全面提升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一张张笑脸上。
回望鹭江两岸,一个个协同共治的“同心圆”越扩越大,不断压实“主防”职责——牵头搭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全量汇聚110接报警、12345热线转接、阳光信访等各类数据,分级分类推送处置指令、闭环跟踪处置结果,实现涉稳风险联防联控并纳入平安建设考评。全市“刑转命”案件在2021年大幅下降34.3%的基础上,2022年1至9月同比再降21.1%,不断加固了民转刑、刑转命案件“防火墙”。
踏遍商圈景区,一个个公共安全的“共同体”越长越高,不断建强“主防”力量——通过警网深度融合,在社区民警的牵引下,社区警务团队融合治保会、网格员、保安员等多方力量,并配套建立网格员涉公安职责绩效由社区民警考核制度,有效增强派出所在基层治理中的行动力、话语权。80%以上的“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任务由社会力量完成,激励民警在社区“小舞台”持续释放“大能量”。
走过街头巷尾,一个个社会治安的“防控网”越织越密,不断拓展“主防”载体——通过走深“近邻”警务,率先实现“购买服务”驻所联调全覆盖,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等矛盾纠纷调解品牌不断涌现,2022年1-9月,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8%,通过驻所联调解决的就占42.06%;通过“厦门百姓”App等“互联网+群防群治”平台发动志愿者92万余人,完成工作任务14万余条,警民合力筑起守护平安的“第一道防线”。
编辑:派出所工作----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