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钢
位于欧洲正中部的奥地利形状像一把小提琴,以美丽的多瑙河和森林景色著称;阿尔卑斯山脉绝妙的排列,组成该国的自然美景。这里不仅拥有世界著名的音乐之城——维也纳,而且有一支优秀的特种作战部队,这就是担负国内执法和反恐作战的“眼镜蛇”特种部队。
备受奥地利政府青睐的EKO“眼镜蛇”特种部队组建于1978年,前身为奥地利GEK(宪兵)反恐大队,总部位于首都维也纳40公里外的维也纳新城,占地约25公顷。这里是EKO“眼镜蛇”特种部队管理和训练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特种部队训练中心之一。此外,在维也纳、格拉茨、林茨和因斯布鲁克分别驻有“眼镜蛇”分队(各含四个特战小组);在克拉根福、萨尔斯堡和布雷根茨分别驻有“眼镜蛇”小队(各含两个特战小组)。这样的部署可以使“眼镜蛇”在70分钟内抵达奥地利任何一个地方;在劫机事件发生时,也可确保在15分钟内抵达所有的机场。
20世纪70年代开始肆虐的恐怖主义,在欧洲催生了一大批反恐特警队。如今,欧洲已走在了当今世界特警建设的前列,不仅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纷纷组建了各具特色的特警队,就连一些实力相对弱一些的国家,如比利时、葡萄牙、拉脱维亚等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反恐特警队。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公正裁决之剑——奥地利EKO“眼镜蛇”特种部队应运而生。
发展历程
由于奥地利是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所在地,并管理着一些犹太难民设施,因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恐怖活动的威胁。1972年,受慕尼黑惨案的警示和启发,奥地利政府依托宪兵部队组建了特种作战大队,主要负责保护国内外要员和这些设施,这就是“眼镜蛇”特种部队的雏形;1973年奥地利特种作战大队扩大编制,补充人员,增加到了100人,驻地也从巴德沃斯拉乌迁到肖纳乌城堡;1974年,奥地利特种作战大队重新改组,编制人数缩减为32人,主要任务是护送来自苏联的犹太移民从奥地利边境安全到达维也纳。
20世纪70年代后期,奥地利境内发生数起恐怖袭击和劫持人质事件。1977年秋,奥地利政府接受内政部长布兰克的建议,决定在1978年1月1日前,在先前特种作战大队的基础上组建新型反恐特种部队即GEK“眼镜蛇”特种部队,由内政部社会秩序总局局长指挥。
从1981年开始,GEK“眼镜蛇”特种部队开始负责保障奥地利总理的安全,同时为从奥地利出境的客机护航。1992年,“眼镜蛇”移师维也纳新城,在专门为其计划建造的营房中安营扎寨。2002年7月1日,GEK“眼镜蛇”特种部队、14支MEK警察部队、8支SEK宪兵部队合并,组成新型反恐作战部队即EKO“眼镜蛇”特种部队,人数从186人增至336人,部队由宪兵改隶属于内政部,并由内政部长直接指挥,克服了先前在警察和宪兵之间出现的配合不力的问题。2005年EKO“眼镜蛇”特种部队成功实现与维也纳反恐怖特种警察大队(WEGA)的联合,该大队主要负责维也纳地区中等风险如人质解救等任务。目前EKO“眼镜蛇”特种部队拥有人员450余名。
身手不凡的队员
眼镜蛇部队在行动
福特-150攀登突击车
使用攀登突击车突破障碍
特种部队队员格斗技能竞赛
……
详见本刊2015年2期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