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淼 通讯员/张承先
苏月,现任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女子直属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曾荣获1次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3次嘉奖、2次先进个人。
以坚韧铸就专业底色
2011年,苏月从辽宁警察学院侦查系毕业,成为了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女子直属大队的一名外勤民警。运动员出身的她,将体能优势转化为职业素养,在车流如织的路口,她的身影成为秩序与安全的象征。
2013年深冬执勤时,一辆异常停驻在岗口30米处的轿车引起了她的警觉。透过起雾的车窗,她发现司机昏迷在方向盘上。零下20度的严寒,她一面拍打车窗叫醒司机,一面协调急救资源,将患者及时送至医院,将其从生死线上拉回。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使她执勤所在的岗点从此被群众称为“平安驿站”。
从警第5年盛夏,柏油马路蒸腾的热浪考验着每个执勤者的极限。已晋升岗长的苏月在巡查时突然驻足——一位倒地老人胸前的信息牌牵动了她的视线。跪地查看时,她被滚烫的沥青灼伤膝盖也浑然不觉。确认老人是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后,她立即用湿毛巾为老人物理降温,指挥队员联系家属、疏导围观人群。老人的子女赶到时,看到的正是苏月跪在地上让老人头枕着膝盖,一手抱着老人,一手用蓝白相间的警帽为老人扇风。
青年北大街北站路,西连和平区、北跨皇姑区,整体行政管辖是沈河区,面对如此复杂的交通脉络,她将执勤岗变成移动研究室,信号灯周期表与车流统计图填满了她的笔记本。经过近3个月的数据采集,她通过金点子平台,提出“可变车道+智能配时”方案。方案实施首日,早高峰东侧通行效率提高30%,北侧转弯通行量也大幅增加。
十年基层历练中,她顶着高烧带领队员在积水中帮扶受困车辆,自己两条腿泡在污水里却把雨衣裹在新警身上。“警服是共同的血脉”不仅是顶岗时的宽慰,更是她们在烈日下共饮一壶水、在风雪中互系围巾时的心照不宣。当新入队的姑娘含着泪说“月姐,我想成为你这样的警察”时,苏月指着岗亭外川流不息的道路:“我们要成为彼此的光,才能照亮沈城的每条街路。”
用血汗铸造钢铁锋芒
2023年的盛夏,铁骑训练场上轰鸣的引擎声划破长空,一群身着藏蓝骑行服的女子身影在烈日下与警用摩托车较劲。这是沈阳公安交警首支女子骑警队的诞生时刻,也是苏月从警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夏天。面对“女警骑摩托就是花架子”的质疑,她将压力熔铸成信念:“我们不仅要骑得稳,更要骑出巾帼气势!”
警用摩托车重达300斤,扶车训练成了第一道难关。姑娘们咬着牙一次次抬起倒地的“铁骑战友”,掌心磨出的血泡浸透手套,汗水顺着头盔边缘滴落成雨。苏月以身作则,带着2021年初学摩托的零星记忆,从零开始打磨技术:烈日下反复练习停车落脚角度,直到双腿淤青;深夜对着训练场路灯校正转弯姿态,摔倒了就爬起来继续练。当男警们惊讶地发现这群“铁骑玫瑰”竟能如此轻松迅速扶车稳如磐石时,她们已在训练场留下成百上千次扶车记录。
“真正的突破从直面恐惧开始。”苏月记得第一次尝试定圆绕桩时,车身倾斜的瞬间几乎让她窒息。她索性摘下护具,在空荡荡的训练场上一遍遍感受重心偏移的临界点,直到能闭着眼感知轮胎与地面的咬合力。当验收日来临,12辆警摩编队通过狭窄通道,车轮在地面画出完美同心圆时,观礼台上爆发的掌声宣告着:这群用伤痕作勋章的姑娘,已然冲破了性别的桎梏。
历经3个月训练,2023年10月的沈阳公安交警警务实战技能大赛成为淬炼锋芒的熔炉。开幕式上,12名女骑以“双龙戏珠”队形惊艳亮相——两组铁骑如游龙交织,在场地内完成等距行驶、行进中变换队形等高难度动作。作为表演组核心的苏月,既要精准控制车速车身,又要用余光锁定定点组姐妹的位置。当6辆警摩倾角擦肩而过时,车轮间距不到50厘米,观众席的惊呼声瞬间化作雷鸣般的喝彩。
真正的考验在竞技赛场。面对男女混编的残酷赛制,苏月带领队伍开启“魔鬼特训”:清晨的训练场上,她们用摆锥桶丈量障碍赛道长度,将弯道角度刻进肌肉记忆;再逐步研讨技术、规划行车路线、调整路径长短。决赛日,当她以0.3秒优势绝杀男警选手,取得个人第三的好成绩时,看台上“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呐喊响彻云霄。
2024年,在沈阳市政法系统“振兴卫士杯”岗位大练兵暨沈阳市公安局警务实战技能大比武启动仪式上,苏月率领升级版“铁骑风暴”表演队,以“刀锋之舞”征服全场:十辆警摩呈箭矢阵型突进,在100米直线加速中完成行进中单手捡拾障碍物的挑战。这项需要将车速控制在40公里/小时、身体倾斜45度的高危动作,曾是男警队的专利。姑娘们为此反复特训,经历上千次跌落,最终缔造奇迹。当在场领导和市民惊叹“原来女骑警比男队更飒爽”时,苏月轻抚警摩上那些深深浅浅的划痕:“这些伤痕会说话——它们说,女子铁骑的勋章不在肩章上,在每道冲破极限的轨迹里。”
以温情守护城市脉搏
清晨的阳光刚爬上教学楼尖顶,沈阳某小学的操场上已绽放出朵朵“小交警”的红领巾。苏月正半蹲在孩子们中间,将缩小版的交通信号灯举到齐眉高度:“这个红色小人叉腰时,就像老师生气时的样子——这时候我们能不能过马路呀?”“不能!”稚嫩嗓音划破晴空,惊飞了檐下的白鸽,这是苏月坚持了7年的“开学第一课”。
为了让交通安全意识真正扎根,“苏老师课堂”总是充满魔法——孩子们戴着亲手绘制的“我是小交警”臂章,在游戏里学会辨识28种交通标志;抱着毛绒玩具演练“汽车盲区逃生”,回家后拉着父母重演安全情景剧。当监控显示校门口接送车辆违规率下降37%时,苏月正蹲在三年级教室后排,给回答正确的小女孩别上星星警徽贴纸。
风雪中浇筑温暖坐标
2025年春节,沈城遭遇百年罕见的强降雪天气,沈阳公安交警全员上岗,投入到紧张的恶劣天气道路交通疏堵保畅工作。街头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子,将交通信号灯染成朦胧的光团,苏月的警用大衣在零下29度的极寒中冻成冰甲,每走一步都发出铠甲碰撞般的脆响。她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刺耳的呼救:“北陵岗三车连环追尾!”“文化路立交有公交趴窝!”急促的电波声裹挟着风雪,在耳畔呼啸。
当发现一辆私家车在积雪覆盖的斜坡上失控打滑时,苏月一把扯开结冰的面罩。车轮在雪窝里空转的尖啸声中,夹杂着孩童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她贴着打滑的车身半跪而下,透过结满冰花的车窗,看见年轻母亲煞白的脸和后座安全椅上哭到抽搐的3岁男孩。“稳住油门!别害怕!我们护着您!”苏月将警用手电抵在车窗上,蓝白光束穿透雪幕打出信号。3名女警立刻呈扇形围住车辆,用警靴在冰面铲出防滑沟壑。苏月摘下手套塞进车轮缝隙,寒风将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听我哨声,缓加油——”尖锐的哨音刺破风雪,轮胎碾过手套的瞬间,车辆终于借力冲上坡顶。新闻镜头里,女警摔进雪窝又挣扎爬起的身影,让全国人民目睹了真正的破冰船——不是钢铁铸就的庞然大物,而是一群用血肉之躯撞开寒冬的巾帼玫瑰。
让城市血脉永不停摆
在苏月的执勤日志里,“3分钟”是个带着重量的数字。这是她给自己定的硬指标:责任清晰的小事故处置不超过3分钟,交通恢复不超过3分钟。北陵大街的司机们都说,看见苏月骑着警用摩托劈开车流的瞬间,就像看见手术刀划开淤塞的血管。
某个暴雨如注的晚高峰,三车追尾事故让北陵大街成了停车场。苏月冲进雨幕时,事故车主们还在互相推诿。她忽然蹲下身,指着路面尚未冲毁的刹车痕:“您看这刹车距离,说明第一辆车完全刹停时,后车仍有25公里时速。”当她用专业的法条和事实根据说明事故成因并判定事故责任后,在场司机无一质疑,她迅速指挥三台车挪至不妨碍交通的位置,指导司机用交管12123进行线上事故连线,开具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简易程序),用最短时间恢复了交通。
2024年,苏月带领队伍完成近百场大型活动安保,救助群众30余人次,收到锦旗2面,却始终记得入警时的誓言:“铁骑的重量不在摩托,而在托起城市温度的责任。”
当中街方城景区成为沈阳文旅地标后,苏月带领女骑队化身“移动服务台”。为破解游客问询难题,她骑着摩托丈量每一条街巷,手绘的《方城文旅指南》标注着景点动线、美食地图与交通接驳点。2024年国庆,当一名北京游客的镜头对准故宫门前的女骑警时,苏月微笑颔首,三分钟讲解方城古今,一句“欢迎常来”让铁骑形象与城市温度共同定格。日均百次指路、全家福拍摄,女骑队用警用摩托画出的,不仅是巡逻轨迹,更是文旅服务的新半径。
无论是在演唱会沸腾的声浪,还是在元宵灯会的璀璨中,铁骑荧光服始终是最醒目的平安灯塔。面对数万观众潮汐般的人流,她们不仅是交通疏导者,更是应急救助的“第一响应人”。当走失儿童被护送回家人身边,当球迷因快速找到遗失车辆而欢呼,铁骑的“重”与“轻”在此刻交融——重机车承载的是责任重量,而温情服务则让安全守护举重若轻。每一次被游客围住赞叹“女骑真飒”时,苏月都坚信:被看见的不仅是飒爽英姿,更是城市治理的细腻肌理。
从警校生到领军人,苏月用坚韧打磨专业,用突破重塑可能,用温情诠释担当。她的故事证明,真正的铁骑精神,既要有征服速度的勇气,更需怀抱守护生命的温度。这朵绽放在钢铁坐骑上的警花,仍在续写着新时代女警的传奇篇章。■
【作者简介】傅淼,沈阳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宣传教育科。
(责任编辑:古静)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