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长煌
2025年1月3日,美国全国警察兄弟会(NFOP)发布年度报告,里面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24年342名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遭枪击,50人殉职。这一数字背后,是持续发酵的社会矛盾与制度性危机。伏击式袭击、报复性暴力、意识形态驱动的极端行为,正在将美国警察推向“高危职业”的深渊。本文将通过数据、案例与社会分析,揭示美国袭警暴力的深层逻辑与治理困境。
一、暴力攀升:数据背后的危机信号
(一)年度袭警数据全景
2024年共有342名警察在执行公务时遭到枪击(与202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9%,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升了3%)。在这些遭到枪击的警察中,有50人不幸身亡(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升了8%,与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9%)。截至目前,遭枪击警察人数最多的一年是2023年,全年共有378名警察遭到枪击。
2024年共发生了61起针对执法人员的伏击式袭击。这些袭击导致79名警察遭到枪击,其中18人不幸身亡。所列出的伏击式袭击数量并不包括无数起遭枪击但未被打中的事件。
2024年袭警事件发生最多的五个州分别是:得克萨斯州(32起)、伊利诺伊州(21起)、佛罗里达州(20起)、加利福尼亚州(19起)、佐治亚州(18起)。
(二)长期趋势与社会代价
2019—2024年,美国共发生袭警事件2002起,殉职警察319人。五年来,平均每6天就有1名警察殉职。
经济成本:2024年袭警事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包括医疗、抚恤及治安成本。
(三)2024年袭警典型案例
1.夏洛特市枪战。2024年4月29日下午1时50分,美国法警局特遣队来到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戈尔韦大道5525号,对休斯执行逮捕。休斯用步枪向警察开枪,警察呼叫支援并开始还击。经过激烈的枪战,休斯和3名特遣队成员当场死亡,一名夏洛特-梅克伦堡警察局警员后来因伤势过重死亡。另有4名执法人员受伤。
枪战结束后,警方开始与屋内人员进行谈判。随后有两名女子走出屋外,被警方带走审问。两名嫌疑人都很配合警方,经调查,她们没有参加枪战,所以未提出任何指控。
事后,警方缴获了一支.40口径手枪和一支AR-15式步枪,以及大量的弹药。起先警方以为有两名枪手,后经证实休斯是唯一的枪手。
附近居民说,当时听见密集的枪声,看见大量的警车,还有直升机,看起来像以前的越南战争。
小特里·克拉克·休斯出生于弗吉尼亚州丹维尔,在北卡罗来纳州长大。他因多项罪名被通缉,包括非法持有枪支罪。2009年9月,他曾因抢劫被定罪。
殉职警察包括一名美国法警、两名北卡罗来纳州成人管教局的警官和一名夏洛特市当地警官。
受伤的警察中有3名是当地警察,第4个是斯泰茨维尔警察,另一名没有中枪,但在枪战中摔伤了脚。
2.母亲节袭警案。 2024年5月11日,母亲节,晚上 9时55分左右,俄亥俄州欧几里得市警官雅各布·德宾前往东211街300街区处理一起骚扰案。一名女子打电话报警,称她孩子的父亲威胁要“伤害她和她的母亲”。
雅各布·德宾到达现场后,与报警女子交谈。她说嫌疑人可能就在附近。就在这时,嫌疑人德肖恩·安东尼·沃恩突然出现,举枪朝雅各布·德宾射击,击中头部,送医途中死亡。过程中没有其他警察受伤,嫌疑人随后逃离现场。此次枪击事件属于随机式伏击。
警察开展了大规模追踪,第二天,嫌疑人(24岁)自杀身亡。
警官雅各布·德宾23岁,在陆军国民警卫队海外服役后加入警察队伍,殉职时入警不到两年。
警方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几里得警察局请求大家在心里缅怀这位殉职的警官,与他的家人、挚爱亲朋,以及警察同事一道,为他祈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有一颗伟大的心。他有着迷人的微笑。有他在,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欧几里得警察局局长斯科特·迈耶说。
在雅各布·德宾去世后,州长迈克·德文下令全州部分地区降半旗致哀。
二、伏击式袭警:精心策划的死亡陷阱
伏击式袭击是指执法人员在无预警、无防御机会的情况下遭受致命攻击。分为两类:引诱式伏击——通过虚假报警、伪装求助等方式将警察诱骗至预设地点进行袭击。随机式伏击——针对巡逻、处警警察的无差别攻击,无特定目标,常利用交通检查、社区巡逻等时机。
伏击式袭警在美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持续高发。2024年伏击式袭击死亡人数较2023年上升50%,但较2022年下降28%,反映出极端暴力事件的波动性。二是地域集中。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等枪支管控宽松地区占事件总数的42%,凸显武器泛滥与暴力犯罪的关联。三是时间集中。夜间巡逻(20时至次日凌晨4时)占伏击事件的68%,袭击者常利用黑暗环境提升隐蔽性。
2022年发生在康涅狄格州布里斯托尔市的袭警案就是典型的引诱式伏击案例。
2022年10月12日19时30分,康涅狄格州布里斯托尔市,尼古拉斯·布鲁彻和他的弟弟内森在当地的酒吧玩,尼古拉斯表演脱口秀。在此过程中,他与另一位顾客发生了争执,继而产生斗殴。警方赶到现场后,布鲁彻兄弟俩正驾车离开,另一方不想对布鲁彻提出指控。
警察拦停了兄弟俩,开车的是弟弟内森。两兄弟情绪非常激动,对现场的警察发表了粗鲁的言论。由于内森的驾照之前被吊销,所以卡车被扣押。随后,兄弟俩的母亲来到现场,她向警察道歉,得到了警方的谅解。但哥哥尼古拉斯拒绝上车,而是步行离开。
回家后,尼古拉斯立即穿上迷彩服、准备好武器。当晚10时32分拨打911报警,称他的弟弟内森回家后控制不住情绪,需要警方帮助。
通话中,尼古拉斯声称家中没有武器,但指挥中心调度员告知出警人员,他家中登记有武器。
警员德蒙特、哈姆齐和伊拉托赶到现场,在小门处遇到了内森,于是叫对方过来说话。就在这时,躲在相邻房子灌木丛中的尼古拉斯突然冒出来,用AR-15向3名警察开枪。警员哈姆齐中枪倒地没有了反应,德蒙特和伊拉托受伤后设法逃离现场,两人躲进房子的后院,碰见了尼古拉斯的父亲。德蒙特因流血过多,倒地昏迷。腿部中枪的伊拉托用无线电求助,然后蜷缩身子走向房子前面的巡逻警车。
这时,尼古拉斯从藏身之处走出来,走到两名倒地的警察身边,挨个补了几枪。他的母亲一直在尖叫,让他停止。
尼古拉斯对着家人大喊:“你们为我感到骄傲吗?有多骄傲?”
此时,伊拉托正躲在巡逻车后面,乘机瞄准尼古拉斯,开枪,子弹击中了他的头颅,当场死亡。
不久,大队警察蜂拥而至。警方在现场缴获了4支枪:一支AR-15步枪、一支雷明顿栓动步枪、一支莫斯伯格12号霰弹枪,以及尼古拉斯被杀时手持的格洛克手枪。
整个过程中,尼古拉斯共发射了83发子弹。
据调查,尼古拉斯近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两名女子声称怀了他的孩子,同时,前妻也怀孕了,但却是他朋友的孩子。他开始堕落,酗酒并服用抗抑郁药。尸检显示,枪击案发生时,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为法定驾驶限值的3倍,体内还含有四氢大麻酚和可卡因。
在酒精及毒品的刺激下,因为警察扣押了他们的汽车,他怒不可遏,想报复警方,于是假报警情,引诱警察到他家里,进行伏击。
此次伏击导致两名警察殉职,尼古拉斯死亡,其他两人受伤。
三、暴力根源:社会裂痕与制度缺陷
(一)意识形态驱动的“反警察文化”
极端思潮泛滥。2024年FBI监测到3200个“反警察”网络群组,成员超50万人,宣扬“警察即压迫者”的极端观点。达拉斯袭警案凶手曾经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警察是国家暴力的工具”“执法行为等同于种族压迫”。
(二)报复性犯罪的恶性循环
23%的袭警者有犯罪记录,其中15%曾因暴力犯罪入狱,如加州高速公路伏击案嫌疑人就是因为同伙被捕,所以策划袭击警察。保释改革导致78%的暴力犯罪嫌疑人在候审期间重返街头(曼哈顿研究所2024年数据)。
(三)警民信任危机的深层结构
盖洛普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度从2016年的61%降至2024年的54%,为20年来最低。黑人对警察的信任度仅38%,远低于白人的62%,这源于警察暴力事件(如弗洛伊德案)的持续发酵。
(四)政策理解引发冲突
全国警察兄弟会指责“保释改革”“流氓检察官”导致罪犯逍遥法外,加剧警察安全风险。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CLU)报告指出,黑人袭警定罪率比白人高37%,质疑“蓝线法”存在系统性种族偏见。
(五)政客反警察言论
美国最大的警察工会严厉批评政客们“散布反警察言论”和“灾难性”的改革,导致警察被枪杀人数增加。
警察工会愤怒地呼吁:“这种无法无天的文化必须停止!”
警察工会副主席乔·加马尔迪控诉:“一些政客和媒体人士散布反警察的言论,以及不法检察官和法官的失败政策,使我们的警察面临更大的危险。”
四、美国应对袭警的策略:技术、法律与社会的三重博弈
(一)技术防御的升级竞赛
1.执法科技革新。
(1)引进AI预警系统。联邦调查局(FBI)“安全街道计划”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关键词,预测犯罪热点,准确率达72%。
(2)使用无人机监控。纽约市警察局部署100架无人机,2024年通过空中巡逻发现32起潜在伏击事件。
2.装备现代化。洛杉矶警局换装第三代陶瓷防弹衣,可抵御7.62mm步枪弹,重量较前代防弹衣减少20%。警车配备“智能装甲系统”,遇袭时自动升起防弹屏障并发送定位至指挥中心。
(二)战术与训练的革命性调整
1.反伏击战术改革。芝加哥警局将双人巡逻比例从60%提升至85%,伏击伤亡率下降40%。FBI开发“动态威胁评估”课程,训练警员识别伪装、预判攻击路线。
2.VR模拟训练。得克萨斯州投资200万美元建立VR训练中心,模拟街头伏击场景,警员反应速度提升35%。
(三)法律体系的高压威慑
1.联邦立法。《反伏击法》规定预谋袭击警察者最低刑期10年,致死案件适用死刑(如2016年艾奥瓦州连环伏击案嫌疑人被处决)。
37个州通过“蓝线法”,将袭警罪升级为仇恨犯罪,量刑加重30%。
2.情报共享机制。联邦、州、地方三级情报中心2024年共享涉警威胁信息1.2万条,破获预谋袭击案件27起。
(四)社会干预的艰难探索
1.社区警务创新。亚特兰大警局启动“街区圆桌会议”,每月与居民共商治安问题,警民冲突投诉下降22%。
“警察运动联盟”覆盖500多个城市,通过青少年体育活动重建信任。
2.极端思想干预。FBI与网络媒体合作删除5万条煽动袭警内容。马里兰州“暴力预防计划”成功干预2000名极端倾向者。
五、争议与挑战:治理迷局的无解之问
(一)资源分配的悖论
纽约市2024年削减5%社区治安资金用于采购装甲车,导致基层巡逻力量不足,犯罪率反弹7%。
伏击式袭击仅占警察伤亡的1.2%,却消耗18%的反恐预算,占用大量经费,引发“过度防御”质疑。
(二)法律执行的伦理困境
“蓝线法”被批评为“警察特权法”,黑人袭警者平均刑期比白人长4.2年(PBS调查)。
过度依赖警务技术,产生不良后果,如面部识别技术误报率高达30%,波士顿警局因此类诉讼赔偿2300万美元。
(三)警察心理健康的崩塌
2024年,237名警员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辞职,自杀率比普通人群高50%,心理干预项目覆盖率仅41%。
休斯敦警局心理咨询热线日均接到27个警员求助电话,反映长期高压环境的心理创伤。
(四)社会分裂的加剧
警察工会与民权组织的对立激化,“警察军事化”与“去警察化”成为政治博弈焦点。2024年大选期间,两党就“是否扩大警察执法权”展开激烈辩论,加剧社会撕裂。
结语:警徽下的美国困局
美国袭警暴力的治理,早已超越单纯的治安范畴,成为检验社会制度韧性的试金石。从夏洛特市的血腥枪战到尼古拉斯的疯狂报复,从警察工会的愤怒控诉到民权组织的正义呐喊,暴力背后是经济不平等、种族矛盾、制度缺陷的交织共振。技术升级或许能延缓危机,但唯有通过深层次的社会改革——枪支管控、司法公正、警民关系重建——才能真正化解“警察与民众对立”的恶性循环。当警徽不再成为暴力的靶心,美国才能重寻法治与人性的平衡点。
正如警察工会副主席加马尔迪所说:“作为一名职业人士,我们感到厌恶、疲惫、愤怒,最主要的是,我们感到痛苦。”“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唤醒所有人。”■
【作者简介】刘长煌,江西省万年县公安局民警,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曾作为联合国维和民事警察赴利比里亚、东帝汶等国三次维和,先后三次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
(责任编辑:冯苗苗)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