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美国联邦调查局人质救援队(下) FBI Hostage Rescue Team ( Part 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25/7/3 8:58:44
浏览次数:25  

  文/李皛

  一年中,人质救援队的三支作战分队轮流执行为期各120天的行动、支援和训练周期。处于行动周期的分队随时待命,处于支援周期的分队负责特殊项目、设备维护并开展研究工作,处于训练周期的分队每天进行2到3个小时的体能、战术与格斗的基础训练。此外,每周有1天进行易退化技能(如快速索降、爆破等)或专门技能(如搜捕、突击、海上行动、伞降、处置核生化威胁、严寒天气行动等)训练;1天进行队员个人技能(如攀岩或城市攀爬等)训练;3天进行团队狙击或近距离作战训练。
  为保持人质救援队的战斗力,花费在每名队员身上的年均经费超过100万美元,仅日常训练中每名队员每周消耗子弹就平均超过1000发。自2000年4月起,联邦调查局耗资1100万美元为人质救援队建设的“战术武器训练中心”(Tactical Firearms Training Center, TFTC)投入使用,该设施内部用于模拟室内近距离作战的墙壁可在轨道上移动,使之可根据需要随时“重建”为各种建筑布局,此外还拥有一架1∶1比例的全内构波音767客机模型。
  总体而言,人质救援队是一支较为封闭的队伍,但也经常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军方特种部队、其他执法机构开展联合训练和人员交流,较常见的有美国陆军第一特种作战分遣队和海军特种作战发展大队、美国缉毒局下属“海外部署咨询与支援小队”(Foreign Deployed Advisory and Support Teams,FAST,实际上是专门执行境外执法秘密任务的特警部队)、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下属“边境巡逻战术部队”(Border Patrol Tactical Unit,BORTAC,美国边境巡逻队内部的特警部队)、法国宪兵特勤队(GIGN)、英国特别空勤团(SAS)和皇家特种舟艇中队(SBS)、德国边防警察第九反恐怖大队(GSG9)等。
  人质救援队的训练以严苛而著称。就新入职队员参与的美军特种部队训练项目而言,据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披露,近年来,在受训人员已事先通过严格体能测试的前提下,美国海军“基础水下爆破训练”培训课程通过率不足10%,多次出现受训人员因无法承受压力自杀或因训练创伤死亡的情况,相当多的受训人员为对抗身体和精神压力服用违禁药物。入职后,人质救援队日常训练的难度和残酷性仍丝毫不打折扣。该部队的内部信息被严格保密,目前披露的队员因公死亡情况全部缘于日常训练:1986年,队员詹姆斯·K.麦卡利斯特在快速索降训练中死亡;2006年,队员格雷格利·J.拉霍伊在实弹演习中死亡;2013年,队员克里斯托弗·洛雷克和史蒂芬·肖在训练中因直升机坠毁死亡。
  人质救援队使用的常规武器与联邦调查局其他警察特种部队(SWAT)较为类似,主要包括格洛克17及西格绍尔P226手枪,MP5系列冲锋枪,HK416系列突击步枪,贝纳利M4和雷明顿870霰弹枪,M249和M240机关枪,HK MSG90、巴雷特M82和定制版雷明顿700系列狙击步枪,以及各种榴弹发射器等非致命武器。战术机动队平时使用美国执法机构常用的各种改装雪佛兰SUV和皮卡,对越野能力要求较高时使用“北极星MRZR”全地形车,面对的火力威胁程度较高时则从当地调用各种装甲车。最常用的直升机为西科斯基UH-60“黑鹰”系列,贝尔412和休斯MD-530也比较常见。
  相比武器装备,人质救援队完全军事化的着装在美国警察特种部队中更具特色,其队员通常穿着美军现役作战服、防弹衣、头盔和作战靴,使用军用夜视仪和通信设备,佩戴低识别度徽章和战术标志,当全副武装出现在现场时几乎看不出是一支执法队伍。近年来,FBI和美国其他执法机构的警察特种部队也开始在装备、着装和组织上模仿人质救援队这种高度军事化的风格,但在技战术水平上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三、人质救援队的主要任务和作战方式

  联邦调查局将人质救援队视为完全不同于该局常规特警部队(SWAT)的精锐力量,除招募、组织和训练自成一体外,还拥有独立的支援、部署和指挥体系。
  在执法行动中,人质救援队的角色是“最后解决手段”,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如果当地警方、联邦调查局地区分局及其所属特警部队不足以解决问题,便会要求重大事件响应组出动人质救援队。
  处于行动周期的作战分队具备在4个小时部署到美国境内任意地点的能力;如果有需要,处于支援、训练周期的作战分队,包括休假中的队员能够在1小时内集结并转入行动状态。人质救援队的主要任务包括:搭乘船只、直升机和重型车辆发起攻击,迅速解决恐怖袭击,追踪并逮捕高危险程度的罪犯,突入或潜入建筑物并营救人质等。常规特警部队在突入建筑物时常用的使用防弹盾牌推进等战术过于缓慢笨拙,在营救人质时往往无能为力,人质救援队则擅长迅速灵活的“动态进入”战术,能够以压倒性的速度和精确火力占领人质所在地实现营救目标,而在执行逮捕重要犯罪嫌疑人等任务时也往往面临类似的情况。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向国会所作的报告,在2015至2019财年,人质救援队共作战部署169次,其中35%是执行高风险的搜查令和逮捕令;26%是在海外抓捕犯罪嫌疑人;11%是为联合国大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安保支援;8%是美国政要及其他VIP人员的安保任务;20%是人质救援和追捕等现场执法行动,全部作战部署的40%发生在美国境外。
  1985年3月,成立两年的人质救援队第一次实战部署,配合其他执法单位围攻极端准军事组织“圣约之剑”的基地,最终迫使对方投降,阻止了该组织向城市供水系统投放剧毒氰化物的阴谋,缴获自制地雷、反坦克火箭、安装了机关枪的自制装甲车等大量武器。行动过程中,人质救援队成功执行了几次秘密潜入侦察任务,使行动指挥部得以准确了解现场情况。同年8月,人质救援队首次海外部署,前往波多黎各抓捕1983年富国银行抢劫案的犯罪嫌疑人。1987年,人质救援队又成功执行了两次海外抓捕任务,成为美国政府境外执法的重要力量。1987年11月,人质救援队被部署到路易斯安那州镇压监狱暴动,在做好突击监狱的准备后,事件得到和平解决。1988年1月,人质救援队前往犹他州与其他执法单位共同执行对涉嫌爆炸案的宗教极端分子住宅的围攻,经过两周的对峙后双方交火,警方使用装甲车强攻最终迫使对方投降。同年4月,人质救援队在弗吉尼亚州执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营救人质任务,狙击手将正在试图杀死前女友及其年幼儿子的犯罪嫌疑人一击毙命。1989年末,人质救援队被部署到巴拿马执行协助美军入侵并“逮捕”该国总统的任务,表明该部队的海外使命已越过了执法的界限,与美军特种部队一样成为美国政府实施单边对外干预行动的重要武装力量。1991年8月,人质救援队在亚拉巴马州协助其他执法单位镇压监狱暴动,成功通过突袭在30秒内完成营救人质任务,迫使对方投降。1992年4月,人质救援队参与镇压洛杉矶骚乱。同年7月,人质救援队在警犬单位的支援下成功追捕越狱潜逃、劫持人质的犯罪嫌疑人。1992年8月发生了著名的“宝石岭”事件,在此事件中,人质救援队狙击手执行了现场指挥官有争议的致命武力使用规则,导致犯罪嫌疑人妻儿死亡。此事件引起美国舆论哗然,使联邦调查局承受巨大压力,人质救援队受到各方面指责攻击并一度暂停部署,但经过长期审查后,认定开火的狙击手不承担法律责任并能继续服务。1993年2月,人质救援队经整顿后再次部署,却又卷入了韦科大卫教惨案。在美国烟酒火器及爆炸物管理局对大卫教总部的突袭失败并导致20名特警死伤后,联邦调查局接管了现场指挥,人质救援队全体出动,对被围人员展开心理战,部署了15名狙击手,并参与使用装甲车辆对大卫教总部的总攻。在现场指挥官命令向建筑物内部投掷催泪瓦斯后,火灾发生了,造成76人丧生。
  “宝石岭”事件和韦科大卫教惨案的接连发生,对联邦调查局和人质救援队的信心与声誉造成沉重打击,并受到政府高层和国会的严厉质疑。对此,联邦调查局革新了使用战术力量的方法和规则,成立了重大事件响应组,人质救援队被重组,规模扩大了一倍以减轻队员压力,并强化了在危机中战斗部队与谈判团队的协调机制。
  1994年3月,人质救援队全体部署到波多黎各执行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境外执法任务,在为期4天的前期侦察行动中,人质救援队队员展现了能够在核心目标周边50米内展开行动,秘密潜入犯罪集团的毒品工厂、武器库、岗哨等全部重要地点的优秀技战术能力。当行动开始后,人质救援队协助突击队对10个目标地点同时采取行动,逮捕28名犯罪嫌疑人,全过程没有人员伤亡,此次行动为其成功挽回了声誉。1996年3月,人质救援队在蒙大拿州参与围攻极端组织“自由人”的基地,通过与谈判团队的合作,对方全部投降或被逮捕。同一年,人质救援队在12小时内完成从炎热的波多黎各到靠近北极的密歇根州北部的重新部署,并圆满完成任务。1997年6月,人质救援队被秘密部署到巴基斯坦,经过侦察后对联邦调查局全美十大通缉犯之一的米尔·阿迈勒·坎西所在的酒店发动突袭,将其逮捕并押送回美国。1998年8月,人质救援队参与了在中东地区抓捕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爆炸案嫌疑人的秘密行动。2000年夏,人质救援队被部署到路易斯安那州镇压非法移民拘留所暴动,人质救援队根据拘留所蓝图,在部署到位后的几小时内制作了建筑模型并制定了突击计划,但最终在谈判团队努力下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使人质救援队被深刻卷入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其使命任务发生了重大改变。从2002年到2010年,人质救援队被频繁部署到伊拉克和阿富汗,在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指挥下与美军特种部队共同作战,虽然美国政府主要看重其执法特长,但显然这已远远超越了执法的边界。这一时期,人质救援队在海外的具体工作仍处于严格保密之中,目前可知阿富汗战争爆发后,人质救援队在阿富汗与美国海军三栖特种部队共同追捕奥萨马·本·拉登;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人质救援队长期部署在巴格达执行保护联邦调查局其他部门特工的任务,到2005年有12名队员部署在伊拉克。
  2010年后,随着美国政府逐步从“反恐战争”中脱身,以及联邦调查局对其最精锐警察特种部队珍贵的部署时间被“浪费”在遥远异国的街头枪战中越来越不满,人质救援队基本停止了海外长期部署,但与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的密切关系和对境外“反恐”任务的深度参与则被保留下来。2011年,人质救援队与海军三栖特种部队在亚丁湾共同解救了一艘被海盗劫持的游艇。2013年10月,人质救援队与陆军第一特种作战分遣队在利比亚波多黎各发动突袭,逮捕了“基地”组织嫌疑人纳齐赫·阿卜杜拉·哈米德·鲁盖;同月,人质救援队与海军三栖特种部队在索马里发动突袭,逮捕了肯尼亚内罗毕购物中心恐怖袭击案嫌疑人。2014年6月,人质救援队与陆军第一特种作战分遣队在利比亚班加西发动突袭,逮捕了当地民兵组织首领、涉嫌于2012年参与袭击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的艾哈迈德·阿布·哈塔拉。
  当然,在继续执行境外任务的同时,人质救援队的工作重心已回归美国国内的执法和反恐维稳。近年来,人质救援队较为著名的执法活动有:2013年在马萨诸塞州逮捕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嫌疑人;2013年8月人质救援队在爱达荷的荒野中营救了16岁少女汉娜·安德森,绑架她并杀害其父母和弟弟的嫌疑人被击毙;同年在亚拉巴马州营救了一名被劫持为人质的5岁男童;2014年在佐治亚州解决另一起绑架案,同年抓获联邦调查局全美十大通缉犯之一、宾夕法尼亚州警察局袭击案主犯埃里克·弗雷恩;2015年在纽约州参与追捕两名高风险越狱罪犯;2022年解决得克萨斯州科利维尔市犹太教教堂人质危机,人质全部获救,嫌疑人在突袭中被击毙;2023年解决得克萨斯州格林斯波因特挟持人质案,嫌疑人被击毙。此外,人质救援队还参与了2016年民主党、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安保工作,平息了2021年6月美国国会大厦骚乱等重大事件。
  总而言之,人质救援队的高度军事化使其在联邦调查局乃至全美执法机构的警察特种部队中独树一帜,也是其强大战斗力的保证。但正如人质救援队的座右铭是“拯救生命”而非“消灭敌人”,执法仍是人质救援队的安身立命之本,军事技能只是实现执法目标的工具。
  军队和警察可能会使用相似的方法执行相似的任务,但各自的核心使命以及社会评价标准截然不同。极高的军事化程度使人质救援队的技战术水平在全美警察特种部队中脱颖而出的同时,军事文化与执法文化的矛盾冲突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对此,联邦调查局一方面在人质救援队的培训项目中加入更多的执法特色内容,强化队员的执法意识教育,始终坚持所有队员无论有多么优秀的军事背景都必须拥有两年以上的执法工作经历并高度重视队员心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则更谨慎、高效地使用人质救援队这支精锐力量,强调与其他执法单位的联合行动,和发生危机时对不单纯依赖武力的预案以及严格的武力使用规则的重视。
   
  四、人质救援队面临的挑战与争议

  迄今为止,人质救援队成功保持了其强悍的战斗力,并能圆满完成各项使命,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其一是虽然目前联邦调查局能够保证人质救援队的极高选拔标准并为其提供“能够获得”的最好的物质保障,但前提是该部队规模较小。目前,人质救援队的规模已是其成立之初的三倍,而任务压力仍不堪重负,如进一步扩大规模,无论是人才供应还是物质保障能否保持水准将存在疑问。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军队受“反恐战争”期间低水平、高消耗的海外“治安战”拖累,优秀人才培育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而军队一直是人质救援队重要的人才“蓄水池”。
  其二是虽然就联邦调查局而言,已尽力使人质救援队低调行事,但高度军事化作风和传奇历史仍使其在社会上引人注目,加之“宝石岭”事件和韦科大卫教惨案的“原罪”,媒体对发掘其隐秘十分热衷。近年来,由于美国社会矛盾激化、警民矛盾突出,特别是由于警察执法滥用暴力引发全国范围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后,警察特种部队作为执法机关过度军事化、社会角色“异化”的标志,公众形象趋于恶化,而这一社会舆论转化为政治压力,对联邦调查局造成直接影响。
  其三是人质救援队在执行任务中确实存在越过执法边界的现象。特别是其海外行动,已越来越成为美国政府实行单边主义对外干预的重要武力工具,无论是就国际法还是美国国内法而言都缺乏依据,甚至明确违法。联邦调查局对此心知肚明,因此始终对其海外行动,特别是“反恐战争”期间与美军的联合行动讳莫如深。但此类行动并未停止,如果队员在海外执行“灰色”任务时出现阵亡或被俘,对联邦调查局乃至美国政府而言都将面临严重危机。
  其四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安全威胁形式的改变,长期以来主要应对暴力犯罪、恐怖主义等传统类型威胁的人质救援队面临新的挑战。虚假信息、网络攻击、无人机袭击等新兴威胁已使传统打击犯罪和反恐的战法战术力不从心,人质救援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认识到其长期以来引以为傲的诸多优势可能在不远的未来难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逐渐实现人才选拔与培训、战法战术、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全文完)■
  
  【作者简介】李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涉外警务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涉外警务和边疆学。
  (责任编辑:冯苗苗)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