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俊峰
现代警务机制追求的质效是“决策科学、指挥快捷、反应迅速、运转高效、处置有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基层现代警务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积极探索基层现代警务机制建设,适时推出“1+1+2+N”工作机制,通过任务牵引,打破警种壁垒、准确定位,集中资源力量加强研判赋能,做到“全局支撑一警”,充分激发了各方面、各环节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实战效能倍增目标。本文结合该局现代警务机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对基层公安机关现代警务机制改革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当前基层警务运行机制存在的局限性
(一)警务指挥科学化、扁平化程度不够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的基础工作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逐步运用于指导实战,但信息化在辅助决策、预测预警和精确引导打防控的功能上还没有完全实现由事后决策向事先预警、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由粗放型向精确高效型的转变,信息预警、信息导侦、信息促控等工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从而导致决策科学化、打防控精确还不够。高效、顺畅、有序的警务指挥是确保各项警务工作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受多方因素的制约,扁平化指挥的机制尚未形成,警务指挥往往是层层下达、层层上报、层层反馈、文来函往,存在中间环节多、信息传递速度慢等现象,还不能适应快速指挥、快速反应的实战要求。
(二)警务活动合成化、合作化程度不够
首先是公安机关自身内部合成度不高。各派出所之间、派出所与其他部门之间、各警种之间往往由于分工不同、职能不同等因素的影响,整体作战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相互配合”的运行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特别是在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涉众型案件时,多种处置力量、多种信息资源还缺乏有效整合,在警力配置、信息报告、风险研判、通信指挥、情况反馈等方面不能做到及时、畅通、可靠。
其次是公安机关与外部合作化程度不高。公安机关与供水、供电、供气、医院等部门的协作联动机制尚未成熟,指挥中心和城市应急指挥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尚没有实现不同应急指挥网络的衔接互联、资源共享。
(三)警务运行专业化、流程化不够
一是专业化程度不高。将研究宗教、民俗、民情、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引进指挥系统的还不多,未能在日常的指挥系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基层公安机关因管辖范围小、专业人才少,无法组建完备的专家队伍。上级公安机关专家队伍与基层公安机关共享难度大,为基层实际赋能的效果还不明显。
二是警务指挥流程化研究不深。各级公安机关研究警务指挥的专业人员不多,研究不够深人,还未形成警务指挥的流程和模型。
以上两方面因素造成基层指挥员职责不清、信息不灵、目标不明的情形,在重大的全局性警务活动中难以准确判明形势。
建立基层公安机关现代警务运行机制需要改革的主要方向
现代警务机制应当包括一系列科学规范的警务制度和集约高效的运作模式,主要由决策、实战、保障、监督四个板块构成。建立基层公安机关现代警务运行机制,应当对当前的警务运行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改革。
(一)以公安现有平台为基础,搭建“一体化”分析平台
首先是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对接处警、民事纠纷、治安案件、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多项数据,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研判,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洞悉治安状况的异常变化,为准确把握治安动态,做好主战、主防工作提供强大支撑。
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分析发案的季节性规律,不同地区差异、不同类型罪种差异,针对不同业务工作的特点,准确地测算出不同业务数据的常量标准和常量浮动量,探索并形成警情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发布—指挥调度—精确打击—完善防控的警务工作模式。
第三是可以通过“一体化”平台进行常量数据分析,探索科学划分高发案件类型、高发案件地区、高发案件时段等级的方法,精细确定勤务级别和警力投向,以动态数据常量作为警务资源配置根据,推动警力跟着警情走、领导跟着勤务走的弹性警务机制,使警力投入越来越精确。
(二)以联动协作机制为主导,搭建“一体化”实战平台
针对现行机制中存在情报信息不畅、实战效果不佳的现状,必须加强各警种部门的联动协作,为建立“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提供警力配置。
一是要以“大平台”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情报研判联动协作机制。以专业研判队伍为主力,以警种研判队伍为补充,搭建情报研判和警务指挥一体化平台,建成实战功能强大的指挥中心,完善基层派出所和警种合作机制,彻底破除长期以来的所谓上下级关系,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
二是要按照“政府牵头、公安主导、资源共享、上下结合”的思路,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依托党委政府,协调辖区内的专业部门、医院和民间团体,组建实体运作的专家指挥队伍、应急处置队伍、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民力,建设好“红袖标”工程。
三是要以日常事件处置、案件查处为抓手,建立公安机关内部的所队协作机制。要按照“属地管理”和“分工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所队日常协作机制,明确重大案事件的处置职责、权限,磨合内部联动协作机制,坚决杜绝派出所民警长期出差或出长途差。
四是要以现代化科技运用为手段,建立指挥系统联动协作机制。借助车载GPS系统、警务通定位系统等,在指挥调度中心电子地图上对警力分布、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督,通过监控系统、定位系统的应用,实现应急处置的可视化指挥。
(三)以服务实战为抓手,搭建“一体化”监督平台
监督保障是保证各项工作得到落实的关键,建立“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必须要以二级考核为抓手,加强监督检查。
一是要把建立实体运作的情报中心作为建立“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的核心部门。按照“分工协作、深度研判、资源共享、同功同奖”的原则,在各警种中选择业务经验丰富且精通研判工作的民警作为分局研判中心的研判员,赋予其双重岗位、双重职责。充分依托“大平台”等信息系统,分时段、按规律强化案件信息的分析研判,准确地测算出不同业务数据的常量标准和常量浮动量,服务领导决策,指导基层实战。
二是要以“互动考核”为抓手,建立实际可行的考核督察制度。建立研判中心、各警种和各基层派出所三方联动工作机制,确保“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转。对研判结果按照参考性、指导性、指令性进行三级划分,要求基层对参考性研判按照知晓、熟悉的要求执行,对指导性研判要求在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的基础之上灵活执行,对指令性研判要求按照指令内容和要求完成规定动作,以进一步提高指导实战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要明确各警种和各基层派出所的职责范围。确保“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日常工作化。充分利用基层派出所信息灵敏、专业警种业务精通的长处,以巡特警大队为主力,以各警种力量为补充,以应急储备力量为后续实行巡逻、处警、处突一体化运作,不断提高指挥调度和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
四是要整合法制、纪检、督察、考评等部门力量。全面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和现场督察,随时检查抽查,强化过程督查指导和明察暗访力度,强化责任追究,确保“一体化”警务运行机制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系江苏省泰州市公安局姜堰分局大伦派出所所长)
编辑:派出所工作----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