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社长致辞 | 出版社简介 | 帮助中心 
      高级搜索
访问群众出版社

构建智慧政工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6/7/8 14:44:43
浏览次数:7868  

  文/陆玲玲(南通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治部主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全国政法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新媒体意识,积极构建以网络为平台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努力建设智慧政工”。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公安民警工作生活的新领域,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占领的新阵地,也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智慧政工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一种贯穿认识、判断、处理,甚至创新的流程性能力。公安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承载着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重要使命。由此可以总结表述“智慧政工”为:实现人与互联网、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素质提升、组织人事管理、党团组织生活、警营文化建设等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形成具备实时感知、智能服务和高效管理的政治工作模式。
  “智慧政工”应该具有柔性渗透、实时感知、智能分析、互动交流、渐进提升等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潜移默化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入性;二是能够提供全面动态、实时感知广大民警和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三是系统具备的认知、分析、判断、逻辑功能,在全员参与体验、相互交流传播等过程中,能不断提升政工工作的智慧化程度。

  二、打造智慧政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手机应用已经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并向警务工作的各个领域渗透,公安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顺应、适应这种变化,打造智慧政工有其必然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工工作发展历程为智慧政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载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南通市公安局为例,从初期的纸质办公,到人事在线、局长信箱,再到人事系统、民警职业规划管理系统,由最初用纸质档记录民警信息,到依托计算机统计、分析民警信息,演变为民警可以向领导表达诉求、进行互动,发展至目前覆盖全体民警、贯穿职业生涯、记录成长经历、组织个体双向互动的规划系统。同时,构建的公安微博、政工微信公众号、《南通警视》视频栏目、警民E家门户网站等,多方位、立体化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长期实践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智慧政工的雏形,但是在智能化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淘宝网可以根据消费记录、搜索记录判断客户的消费能力、爱好、最近需要的物品等,并筛选推荐商品,下一步,要依托互联网等载体智能化为民警量身确定职业目标和路径,根据执行情况动态调整目标和方法,力争实现民警个体职业发展的最优化。
  (二)队伍正规化建设目标需要智慧政工强有力的支撑。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意识,可以实现民警工作轨迹、工作状态等“大数据”一目了然,有利于实现队伍正规化建设从被动到主动的变革;可以增强公安队伍管理的开放性、实用性以及易操作性,做到对队伍状况的实时分析和掌控,提高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的水平。近年来,南通公安基本构建了从入警至退休的完备制度体系,民警加入公安队伍后,采取自主填报志愿、积分排序定岗;分类制定了警官、警员任职评估加分标准,获得不同等级荣誉、基层工作经历、通过司法考试等都可以加分,依托职业规划管理系统常态公示民警任职评估分数,让民警工作有方向、奋斗有目标。同时,表彰奖励、休假管理、出境管理等都是依托规划系统公开规范流转。
  (三)以警为本的理念更加注重民警从警历程的体验度。网络的相互控制性、多元平等性和多边开放性,是传统权威制度和权力格局的消解剂,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也强化了民警的警平等观念、民主观念,促使民警从警生涯中希望获得更多平等的参与、更快的知情和更强的监督。南通市局依托规划系统形成了上下贯通、实时互动的意愿表达模式,民警可以从岗位交流、教育训练、表彰奖励等9大类、35小类表达自己的诉求,相关领导在规定时限内签收、互动、办理,目前已搜集4100余条的意愿诉求,签收互动率达100%、办结率达60%,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管理目标与个人奋斗目标、公安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两个一致,充分调动了民警的积极性、激发了队伍生机活力、促进民警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建设智慧政工的几点建议

  建设智慧政工是中央政法委顺应时代要求提出的全新命题,各级公安机关在其中大有可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牢固树立智慧政工意识,加强整体规划。各级党委要从全局战略角度,充分认识智慧政工建设对深化公安改革、推进“四项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共识、坚定信心。一是坚持以警为本的服务理念。民警是公安队伍的主体,也是政工工作的直接对象,要把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作为智慧政工建设出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依靠技术推动转变为依靠应用需求引领的转变,最大限度激发民警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贴近民警、贴近基层,认真研究智慧政工的规律特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围绕为民警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信息化便利性、快捷性等特点,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民警,努力解除民警的后顾之忧。二是要坚持紧贴业务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才富有生命力。要找准智慧政工与业务工作的结合点,促进深度融合,防止“两张皮”。要在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执法权力运行等公安改革中,帮助民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民警工作激情,不断提升实战能力、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完善从优待警体系等,以队伍正规化助推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和执法规范化。三是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智慧政工涉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应该继承下来,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所处的大数据变革时代,必须依靠改革创新为队伍发展进步提供动力和源泉,要树立向改革创新要警力、要核心战斗力的观点,推动科技运用、管理机制的创新,不断提高政工工作现代化水平。
  (二)逐步完善智慧政工体系,提高应用水平。建设智慧政工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利用好现有信息化载体,丰富拓展智慧政工的内涵和外延;要处理好重点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统筹协调推进工作,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寻求突破;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一是搭建形式多样、内容全面的载体。智慧政工体系形式方面,内部以全国公安政治工作信息系统为主体,以与民警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系统类似的各地系统为辅,承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外部以微信、微博、微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为阵地,实现全媒体、全时空覆盖。智慧政工体系内容方面,要涉及思想教育、教育培训、人事管理等各领域,致力服务于各个层级、全体民警。二是突出动态管理、智能研判的功能。智慧政工体系是近年来政工工作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的再一次飞跃,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收集、传输、共享等机制,更要瞄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时、动态、智能分析管理。把民警档案信息、思想动态、目标诉求等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的形式,进行定量统计分析,得出研判结论。根据队伍整体质态和个体情况,设定最佳、良好、一般、较差等标准,如果研判某区域或某民警运行状态接近于设定的目标,会出现相应的预警,领导干部可以快捷地根据提示采取表彰、整改等措施,推动智慧政工成为队伍建设的指挥棒、晴雨表,真正让民警得实惠,让工作更规范、简单。三是形成上下联动、集约发展的格局。公安部、省级公安机关要加强统筹引导,在体制性、方向性方面拿出规范、加强指导;要加强资源整合,减少资源浪费, 最大范围地实现资源共享。市、县两级公安机关要立足本地实际,丰富内容,拓展功能,避免开发政绩工程、参观工程,杜绝重复建设、盲目建设。要充分调动广大民警参与智慧政工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民警的使用过程中收益,增强公安政治工作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
  (三)严格落实智慧政工保障,确保持续发展。智慧政工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制度规范、监督奖惩等保障机制的支撑。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化人才作为推进智慧政工建设的具体实施者,这支队伍是否强大不仅关乎思想政治工作的质态,也影响智慧政工服务公安实战的效能。要以各级政工干部为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系统的培训机制,不断提升工作能力。要加大科技信息、心理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人才引进的力度,健全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交流机制。二是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按照“工作要求和业务标准以条为主,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以块为主”的原则, 做好网上工作与实体工作、政工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融合,建立健全各项运行管理制度, 规范、细化有关系统和设备的维护程序和要求, 努力提高智慧政工载体运行维护管理的整体水平,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三是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的物质保障机制,从经费保障、设备巡检等方面确保各项基础设施运行畅通。建立完善奖惩机制,把智慧政工建设和运用情况纳入单位和民警的绩效考核,强化责任意识、激发工作激情。加强对信息安全的管理,防止泄露警务秘密,尽量避免因系统本身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编辑:现代世界警察----石虹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方 式

Copyright 2007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甲一号  邮编:100038    出版社位置地图
出版社电话:010-83905589  010-83903250(兼传真)  购书咨询:010-83901775  010-83903257
E-mail:zbs@cppsup.com   zbs@cppsu.edu.cn
互联网地址:www.cppsup.com.cn  www.phcppsu.com.cn